習慣要改!冷氣別再開到須加外套
2006/08/31
【本報記者卓亞雄】
【2005-02-18/聯合報】

比較一九九○與二○○二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成長最迅速的兩塊是住商、運輸,幅度都超過百分之一百一十。這兩塊的暴增是世界性現象,就連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會議〈COP〉也遲到前年義大利米蘭的COP9才提出警告。台灣的情形會更嚴重,關鍵在住商與運輸部門都還沒有察覺,當然未啟動改善,政府就更無相應動作了。


多次出席議定書COP的台科大教授顧洋就說,華航的飛機滿天飛,長榮更是飛機、船世界到處跑,他們會不會意識到比以製造業為主的一百大能源用戶耗用更多能源,該採取減量努力?台北一○一這麼大的樓地板面積、非常不節能的建築設計,應該至少是五百大能源用戶,他們知道嗎?甚至新光三越、台鐵…都生產很多溫室氣體,但他們有這個警覺嗎?


台北大學專研環境經濟的李堅明教授也是COP老將,他解釋住商與運輸的耗能會大量增加,主要是經濟發展帶來人流與物流移動的大幅增加,使得一些節能努力很容易被需求成長而抵銷;因為改善生活品質,或是享受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也在情有可原情況下容許消耗能源;一些傳統觀念,更是讓住商及運輸耗能增加很快的關鍵。


李堅明舉例,例如開車,照正常程序起步、換檔就可以節約能源,但不少人喜歡追求速度感,從0到100KM只要四秒二,那就很耗能。用車如果只是代步,國民車油耗不會太高;如果希望安全些,會考慮買鈑金厚的車子;要舒服,買重一點的大車,當然就耗油;這牽涉民眾的想法,加上車商鼓吹,消費者的確不容易有警覺。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蕭江碧也認為生活習慣的確是節約能源的困難所在。例如吃飯選餐館,一定選明亮的館子,照明昏暗的館子通常沒什麼客人。夏天購物,喜歡冷氣開到得加件外套程度的賣場或百貨公司。明明外面太陽很大,會議室還是拉上窗簾後開大燈;這些生活習慣其實都是違背京都議定書精神的。


怎麼去改善這樣的局面?無非教育、政策誘因與「鞭子」三途。教育方面,李堅明在京都會議的第二年到日本,曾經在村里民集會看過日本政府對民眾做有關溫室效應的介紹;他認為民眾教育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工作,如果連二氧化碳都沒聽過,怎麼可能從生活著手做些減排的努力?也多次出席COP的清大科法所長范建得教授也深有所感,「氣候變遷」這個議題歐陸、日本、韓國都已擺進中小學教科書了,台灣呢?如果人民不相信地球確實面臨空前危機,很多改革都很難推動;因此,每個部會所轄的環境教育體系都要同步啟動,「時間很急迫了」。


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必須要有明確的誘因工具,消費者即使瞭解東西好,還是希望有價錢上的誘因,減貨物稅或關稅是最直接的。對此李堅明說,還必須把誘因放在「使用端」,讓消費者直接感受到好處;如果擺在「供應端」,很容易被廠商變相搬移為自己的利益。


學界認為減稅是重要誘因,但政府部門因為財政困難,不是避談,就是另外找籌碼。永續會執行長葉俊榮前天明白說,不規劃以減稅來鼓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上個月范建得出席總統府有關的諮詢會議時,也與會的財政部代表對為什麼要他們來表示不解,多少也意謂減稅免談。建研所所長蕭江碧明白講不好談減稅,他們推動綠建築,只能拿自己的政策工具如加一些容積率獎勵,「但這其實是不對的」。


「鞭子」倒是不難設計。對產業,經查核能源效率太低,就強制汰換,不然不供電。對住商,電價也是好工具。建築研究所將訂出百貨公司、餐廳、便利商店…各種不同場所單位面積的耗電標準,乘上總坪數,就是這些場所的管制用電總量;不超過時,依基本價格收費;超過了,就得累進收費。


儘管幾年內還沒有來自國際的減量要求,但若民眾、政府還是神經大條,動口不動手,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會上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