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繁簡之爭
到底是文化、還是政治
需要大家撇開意識形態
好好想一下
這個議題我自己本無定見
但中貞老師為文如下
似乎頗能說服我......
------------------------------------
中貞/中山大學助理教授(高雄市)
【2006/04/11 聯合報】
外傳聯合國自二○○八年以後只採用簡體字一事雖是烏龍事件,卻再一次引發了有關簡繁之爭。而見諸台灣報刊的文章則無一例外地顯現出對簡體字的鄙視,對繁體字揮之不去的戀情及對目前形勢的百般無奈。
文字主要功能之一是要準確表達所要表達的涵義。另一功能是要達到一定的美學標準。世人所書之遺墨,無論狂草、行草或行書,均以繁簡相雜為其中美學的結合手法之一。然而從未聽說有人對先賢們的這種做法提出過抗議的。
在現代社會中,文字還要擔負著真實地傳達與日俱增、不斷創新的技術資訊之功能。這些問題無論堅持繁體字或簡體字的人們都會持肯定的態度,但不會指望有太多台灣島上從未使用過簡體字的人們承認「繁體字所能達到的作用,簡體字一樣可以達到」的這一事實。
中國漢字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經過了四次重大的變革,大陸的文字改革不過是漢字在四次重大改革中的一次,也不過是自唐以降首次以官方的胸懷接納了原本已大量存在的簡體字而已。試問現代有幾人未經專門訓練僅憑繁體字而認識甲骨文、籀文或小篆體文字的?又有幾人未經訓練而達到運用隸書的?
有人感慨說「如此美麗的中國文化傳承,如今逐漸被簡體字取代,讓中國文字落入可能失傳甚或滅亡的危機」。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天下本無事,杞人憂天傾」的感慨罷了。好像小篆俱有傳承甲骨文、籀文的作用;隸書俱有傳承小篆的作用;楷書俱有傳承隸書的作用,而獨簡體字不具備傳承繁體字的功能!多麼嚴重的偏見!
目前最富有學術性爭論的也許是簡體字造成了較繁體字更為嚴重的一字多義現象。然而漢字中的一字多義古已有之,就組合而言更是五花八門了。就「運」字而言,便有「運氣、運動、運籌、運轉」等不同的涵義;又如「風」字便有風氣、風評、風俗、風向等不同的意義。既然一字多義是漢字的本來特點,如果官方允許,又有誰在乎斗與鬥、云與雲、干、幹與乾、制與製、笵與範、發與髮、后與後、仇與讎之間的分別呢?如果大考承認這種併字現象,不把這種現象當成錯別字看待,又有誰不樂意將它們併為同一字使用呢?
而且漢字經過了幾次的文字改革到唐朝的楷書以降,又有幾人在書寫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小溪等字時還在思考它們的象形體是什麼?
筆者以為,簡體字是繁體字的直接傳承者。它摒棄了一些不必要的字,合併使用了相當數量的字,簡化了邊旁部首,但保留並發展了原本就存在的組合能力,是漢字使用上的一種合理的變革及發展,是漢字走向世界文字大家族的必要條件,是讓本民族以外的人們學習漢字的一條便捷途徑。
兩岸的文化工作者應該致力於對同一事物用同一字詞或語彙表示或描述的文字工作,避免出現目前文字使用上的某些亂象,如「轎車」成了「自小客車」,「導彈」成了「飛彈」,「航天飛機」成了「太空梭」。如果真誠地愛護我們的下一代,報刊、電視中的文字盡量少用諧音字,不要再出現「大開眼界」成了「大開眼戒」,「東山再起」成了「東山在此」等。目前許多本土派作家自創文字之風也不要給予太多的鼓勵,否則,將會對下一代有真正的傷害。
當然,如果有人堅持以不變應萬變,自身成了食古不化的文字奴,卻也是自由社會的一種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