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伊東豐雄這樣的大師,在設計階段都會遭到反對
我想設計業真的是太辛苦了
我們想做的事情是"創造"
很用心的執行過程,卻太容易遭遇到外力給予的壓力與挫折
這幾年的努力
我們確實也持續進步
每次的設計過程,我們總是希望提出最好的方案
最耐看、最舒適、最健康的空間
我們真的花很多心力
我說的最耐看,指得就不是樣品屋般絢麗的外表
家的設計 本來就應該很內斂、很寧靜、很健康
設計創作要花很多心力
我需要的是客戶的支持,包括創意、預算、和時間
就像在吃飯ㄧ樣,細嚼慢嚥才能體會出品質
整天要我快,不給我多點喘息與冷靜思考的時間
怎麼做出好設計??
請記得,給你的設計師更多的時間與設計空間
给設計師越多權限,其實獲得的會更好
至少我是這樣的......
[後記]:
昨天忙到痛風發作進醫院,搞到晚上十二點才回家
今天被業主罵動作太慢,有感而發
故而寫此文..... "設計師真的粉慘"
我想做好東西,真的需要業主的支持
2010-04-10 工商時報 【伊東豊雄】
我設立個人工作室是在1971年,那時我30歲;等到明年,我的事務所就成立滿40年了。
當時的我並非對將來有什麼樣的展望。大學學運以風捲樓殘之勢席捲各地、號稱國家級祭典的大阪萬國博覽會(EXPO'70)也在未能達到原先的期待下結束,60年代懷有的那份屬於未來都市的夢想,可以說急速地萎縮。由於是在那樣的狀況下開始自己的創作活動,因此可以說我對未來完全沒有任何的期望。
80年代的後半,日本迎向泡沫經濟的頂點,特別是東京的商業建築可說是蓋了又拆、拆了又蓋。「橫濱的風之塔」與「Restaurant Bar Nomad」這兩件作品的實現,也是在這個時期。
決定性的轉機是在1988年,那是因為接受了熊本縣八代市的「八代市立博物館-未來之森 Museum」之設計委託的緣故。這一年他們開始由「熊本Art-Polis」委員會來選定設計者,而我則幸運地榮獲來自於總策劃人(Commissioner)磯崎新先生的設計指名與邀請。目前,我也擔任第三代的總策劃人而繼承這個事業體的工作與任務。這件案子對我來說是很值得紀念的初次的公共建築設計案,而那時的我其實已經47歲了。
八代博物館獲好評 轉往設計公共建築
八代市立博物館在1991年開幕,而我的這件作品也獲得好評。因為有這個「實績」,我在90年代之後便轉為以公共建築作為設計工作的主要核心。而在做過幾件公共建築的設計案之後,我對於日本的公共建築是如何承襲著習慣、如何堅持著過去的形式與保守的態度這件事,有很深刻的體會。我開始感到要突破這樣的困境,並不能單只從形態的設計來著手,而是program(空間計畫)本身也非得做出革新的提案才行。
就在我這個想法開始醞釀,1995年有了「仙台媒體館」建築競圖的舉行。而那正是我一直追求的、針對program本身做出提問的那種建築競圖。
仙台媒體館開幕 帶來感動與勇氣
我們傾全事務所之力來面對這個競圖的挑戰,並且贏得首獎。然而品嘗勝利的喜悅也只有在瞬間而已,我們的提案在贏得競圖不久之後隨即受到來自市民猛烈的反對運動。這個提案的嶄新之處無論再怎麼說明也無法得到理解,有好幾次,我甚至覺得就把這個設計提案給丟掉算了。
然而在設計持續進行、進到施工的階段之後,支持這個設計案的人們陸續地增加;到了2001年,仙台媒體館終於得以順利開幕。我未曾有過比那時候更覺得做建築設計實在很棒的時刻。這是因為在我設立事務所長達30年後,第一次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建築對這個社會有了貢獻的緣故。
這份感慨與感動在之後給予我極大的勇氣。仙台媒體館開幕至今已經過了9年,而它也早就已經塵埃落定為仙台市民的文化據點,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了。
建築實現關鍵 在於人際信賴關係
從21世紀開始,我的設計活動除日本之外,也擴展到亞洲、歐洲、北美等世界各地。目前我的設計案有80%以上都是在海外。雖然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建築思想,而基於這些思想的設計與施工方法也都完全不一樣;不過在各地經驗過各種設計案之後,就會知道建築是否能夠實現的關鍵,總歸是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我甚至會認為只要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起彼此的信賴關係,那麼無論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都能夠實現出美好的建築。
自2005年以來,台灣成了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所在。那是因為台灣是少數願意堅持意志,來追求具有高度公共性之建築的國家之一。包含日本,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無論是建築本身或建築師,都漸漸變成只不過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已的道具,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味地追求著驅使電腦科技所製造出來的那種時尚風格而已。然而,也就因為是處於這種受市場經濟所支配的社會當中,那種真正能夠保障市民們得以享受文化性生活的公共空間,才更是人們所需要的,不是嗎?
在台灣的各個設計案,包括高雄市運主場館、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館、松山菸廠文化園區BOT計畫主建築案等,很清楚地傳達出台灣的人們追求著公共性的熱情與強烈意志。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比能夠參與這種案子的設計更來得幸福的事了。
(摘自本書自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