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山官網
 http://www.tsdesign.tw/?p=833  在這篇文章中
就有公佈這個好消息

這篇文章主要在蒐集相關新聞稿,除了當作紀念
也藉此砥礪自己繼續努力
也十分感謝這些媒體的報導

『新銳』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沈重的大帽子
我們會記得這個沈重,並繼續闖蕩

趙元鴻 2012.10.31

  


 [插個話@@]:其實大山沒有和朋友合開工作室,算是獨資的公司。不過也不是甚麼大問題,所以也沒有學老馬『去函指正』。趙元鴻註解2012.11.27

 

 

看過上一篇專訪首屆「ADA 新銳建築獎」最年輕入圍者陳志昇後,你是否對台灣建築界充滿了期待?的確,國內建築新銳中有許許多多默默關懷在地環境紋理的優秀設計師,然而整體建築環境的侷限與不友善,卻使得這些新生代建築師不得不另謀出路,在努力一圓建築設計夢想之際,又得身兼室內設計師一職,只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養活自己又養活員工。理想抱負、社會關懷和殘酷現實如何同時兼顧?或許,我們可以在另一位入圍者趙元鴻身上得到些許答案。
「台灣的建築師們一定要先找出屬於我們自己能量與養分為何……,我覺得目前我可以做的事,也就是對環境紋理的回應,並且持續關注這塊土地。」
——趙元鴻

「憨厚耿直」與「誠懇親切」是編輯在採訪完趙元鴻後,心中所留下的 8 個字,但正如台南古城予人的深刻印象:溫暖的、樸實的、多元的、一望無盡的、難以言喻的、歷盡滄桑的……,其實趙元鴻和台灣大多數新銳建築設計師一樣,都有著一段「在夢想與現實中不停掙扎」的故事。只是,趙元鴻也許較同時期的建築師幸運一點,30 多歲的年紀就和朋友成立了工作室;但又不太幸運的是,他早期大多數的時間都必須靠著無法有太多發揮空間的室內設計,來養活自己和員工。
 
不過,趙元鴻仍然有夢,除了在因緣巧合下,接下《陳桑民宿》這個老屋改造的案子,讓他可以一步步完成關懷台南在地環境紋理的心願,日前更策劃了「六年級生成大建築作品聯展」,期望藉由這個展覽,讓更多台灣建築新銳得以聚合在一起、被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努力。透過 MOT / TIMES 的專訪,大家或許能對趙元鴻以及其他新生代建築師的掙扎有更深刻的了解。
 
Q:首先,先請您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以及大山空間設計。
 
A:我大學是讀成大建築系,工作幾年後,又繼續攻讀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而大山空間設計成立於 2003 年,當時由於建築方面接案的機會並不多,因此最初主要是從室內設計開始,慢慢才做到建築設計。因為我們工作室是在台南,而南部的小住宅設計其實挺多的,所以主要還是關注在私人住宅的案子上,像是拉皮這方面的(編按:針對房屋外部的老舊,以水泥、磁磚或大理石重新整理),之後則又成立了自己的營造廠,自立自建。
 
會成立營造廠主要是因為在設計的過程中,常常會跟業主找來的營造理念上有出入,像是會說我們的圖不對啦!然後就依照他們自己的經驗來改設計,而且業主多半一整天的時間都是在跟營造廠商相處,相對而言對營造產生比較多的信任感。所以為了能確保工作室的設計理念被落實,才創辦了小型的營造廠。
 
Q:另外,可否大致跟我們聊一下《陳桑民宿》的設計理念,像是屋主對這間老屋的生活記憶是否有給您什麼樣的靈感與啟發?
 
A:《陳桑民宿》其實是大山空間第一件老屋改造的案子,其實當時業主原本是打算要拆除的,連拆除執照自己都申請好了,因為在這之前找過幾個設計團隊,他們建議他把房子整個拆掉重建。可是由於這棟房子位於台南市神農街尾,臨道路面寬只有 1 米,要重建當然是可以,只不過成本就會相當高;加上我們認為這棟 50 幾年的老房子是值得保留的,因此建議用翻修的方式。
 
屋主家中原本就有 50 坪左右的空間,放置從阿公時代就保留下來的老家具(如下圖),而且維護的相當好、一塵不染,所以在設計上我們希望盡量保持這間屋子原來的味道,把所有舊的物件成為主角,新建的結構盡量隱身在舊的建築體中,但仍然呈現出現代感,不會刻意仿古。


趙元鴻將擁有 60 年歷史的老家具保留起來,搭配亦舊亦新的空間,使「陳桑民宿」的建築記憶與生命得以延續下去。(Photo credits:趙元鴻)
 
另外,由於這棟老屋是磚造結構,為了將房子拉到 2 層樓高,同時又能減少對老磚牆的負荷,因此建築主體我們捨棄磚造或灌漿的方式,而是將輕鋼構利用鎖件搭在磚牆旁邊,也就是變成新的柱子撐到 2 層樓;而廁所的牆壁也是採用輕質混凝土,目的都是為了減輕質重和對屋體的影響。(如下圖,由左至右分別是陳桑民宿的演變過程。Photo credits:趙元鴻)


 
台南的老屋非常多,但是對老台南人而言,要他們賣屋就像賣祖產一樣,所以釋出速度很緩慢,不過也因為如此,這些老屋都被有計畫地經營照顧,像是保安路謝宅、劉國滄翻新的佳佳西市場旅店等等,都是以同樣的態度與心情去維護老屋,而當一群人共同去做這樣的事情時,就有機會讓台南的風貌變得跟其他城市不一樣。
 
Q:除此之外,也請您和我們談談過往的一些作品,以及一路走來您所貫徹的建築理念。
 
A:我自己認為台南建築應該有 2 個態度面向,一個是「老屋」,另一個則是「積木堆疊」。所謂的積木堆疊,利用塊體堆疊出自己喜歡的造型、同時又能符合業主內部需求的建築量體,因為台南其實違章建築也很多,但是以塊體堆疊的方式,可以使整體市容變得比較乾淨,而這是我們一直想做的。

上圖為《陳桑民宿》的設計概念圖,由此可以較為清楚了解趙元鴻所表達的「積木堆疊」理念。(Photo credits:趙元鴻)
 
另外一大部分就是前面提到的室內設計,其實大山空間某種程度上是用室內設計的案子來養活自己啦(苦笑)!因為台灣的建築環境並不是太優渥,整個營建的時程又很長,可是對我們來說,室內設計的發揮空間其實很有限,頂多像是預售屋還能調整一下格局。不過,雖然建築設計相對來說複雜許多,對我們來說確是很重要的理想,所以我們仍然會堅持下去。
 
過去工作室其實有接過 1、2 件公共工程,但過程中都不太順利。好比說,前陣子鬧得很大的就是台中市政府標案改成「最低價得標」,公部門好像覺得很理所當然,但是當設計被量化成這麼低階的事情時,你就知道整個台灣環境對公共工程是很不友善的,然而,大家又去對比一些國外的大師來台灣設計的國際標時,這對國內的建築師來說是很不公平的,而且也是扼殺我們發揮和成長的空間。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希望能回到公共工程這塊領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公共環境做些改善,並且發揮自己對建築的想法。而我跟我的同事現在都在努力「練兵」,因為台灣公共工程設計需要應付大量的文書作業與查核程序,我們不得不學會打出漂亮的報告,這雖然是件頭痛煩人的事情,卻是必須加緊腳步去適應的。
 
Q:評審之一的王俊雄老師有特別提到,他在《陳桑民宿》這件老屋改造的作品中看見「社會關懷」這個層面。您認為,台灣建築或設計師可以做些什麼?
 
A:我認為,若要做高科技的建築,我們一定做不贏歐美,倘若就施工精準度和其他很純粹的層面來說,我們又做不贏日本,所以我認為,台灣的建築師們一定要先找出屬於我們自己能量與養分為何,某種程度上可以把它轉譯為「什麼才是台灣建築在地化?」因為對外國人而言,他很難區分出台北、台中或高雄這些城市建築的差異性,但舉台南為例,這些老屋卻反而強化了它和其他縣市的不同,這是我覺得目前我可以做的事,也就是對環境紋理的回應,並且持續關注這塊土地,大家或許可以參考看看。
 
Q:您在「ADA 新銳建築獎」初選名單公布後,曾經在部落格上說:「『新銳』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沈重的大帽子。」為什麼呢?您認為「ADA 新銳建築獎」對你而言的重要性是什麼?
 
A:原本是我和另外一位初選入圍者賴人碩在私底下聊天時做的自我反省,他認為,「新銳」這 2 個字在某個程度上是種光環,但另一個層面來看卻是種壓力,所以我說:「『新銳』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沈重的大帽子。」當然,我們非常開心,不過,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之後我必須更謹慎、更努力地讓創作能量發揮出來,不可以再躲到自己的小空間裡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要誠懇地做好每個案子,並且在走每一步路時都要徹底地思考清楚。
 
除此之外,我相信接案的機會是會變多的,就像陳桑這個案子之後,很快地就有個業主跑來找我們,只不過相對來說,因為少了故事性,就算真的進行換厝,我覺得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最後仍然沒有接下那件案子。
 
Q:王老師曾經舉藤本壯介的例子,對比台灣與日本社會民情的差異,並表達出台灣社會認為(未滿)40 歲新生代建築師似乎尚未成熟的看法。您怎麼看?您認為目前台灣建築界或是新銳建築師面臨什麼樣的困境?
 
A:我覺得我們這個世代(六年級生)其實是被淹沒的,而以台灣目前 40 歲左右的建築師來說,能拿出有質量又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實是很困難的。我記得黃聲遠好像 33 歲前後就開業了,而和他同期不少的建築師頂著國外留學的光環,加上當時國內房地產景氣不錯,因此就剛好將可以發揮的缺口補齊。反觀這個世代的設計師,不管有沒有留學、甚至是有無碩士學歷,想要做自己的創作,但是和上一代相比,擁有的機會真的是天差地遠,而且沒有足夠的營收可以維持自己的團隊或事務所。
 
其實我很羨慕日本,就拿這次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來說好了,伊東豊雄帶著藤本壯介、平田晃久和乾久美子3 位年輕建築師一起參展,讓他們有曝光和實作的機會,可是我們台灣的新一代件築師卻是很寂寞地一個人奮鬥,沒有建築界前輩的關懷,很多都得靠自己找尋出路。
 
Q:您對自己以及台灣建築界的未來期許是什麼? 
 
A:期許……我不敢說,但是最近我策劃了「六年級生成大建築作品聯展」,邀請了 10 位同時代的學長學弟回來一同參展,包括朱弘楠、賴人碩、劉國滄等人,除了是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清楚整理自己創作的脈絡,讓我可以在下一個 10 年走得更精確,不會再繞路亂闖;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則是期盼讓新生代的建築師可以聚在一起,進而被社會看見,並且藉由講座、論壇等各種活動,進行交流或激盪,因為一個人起來,另一個人就會跟著聚合,我認為這對整體的建築環境、甚至是都市空間都是有幫助的,而這些都不是靠一個人就能達成的,需要的是整體的力量。

「六年級生成大建築作品聯展」由趙元鴻策劃,邀請他的學長姐與學弟妹,包括劉國滄、朱弘楠、賴人碩等 10 位跨領域的成大建築系校友一同參展;另外,也廣邀建築界前輩以及老師與談,例如王俊雄、吳光庭、龔書章、謝宗哲等人共襄盛舉。(Photo credit:六年級生成大建築作品聯展)
 
除此之外,建築師們也應該教育業主、告訴他們怎麼做會比較好,以「鐵皮屋」來說,台灣到處都是,但北海道這類型的輕鋼構鐵皮屋也隨處可見,可是為什麼北海道的城市風貌不會像台灣這樣的可怕?當然,設計師自己或許也該檢討,不過某種程度上,這和業主本身的喜好與美感有關,這都需要我們協助業主們去加強的。

採訪整理/黃伊筠

 

 


 

日本著名「代謝派」建築師黑川紀章(Kisho Kurokawa,1934 — 2007)於 60 年代和菊竹清訓等建築師提出了「新陳代謝論」,成為當時日本在建築論述上的重要宣言,並影響了日本許多當代知名建築家後進。1972 年,不到 40 歲的黑川紀章完成了代謝論的重要作品《中銀艙式大樓》(Nakagin Capsule Tower)」;而 1968 年成立的維也納著名建築團體「藍天組」(Coop Himmelb(l)au),創始人之一 Wolf D.Prix(1942 —)未滿 30 歲時就已和合夥人陸續發表許多關於空間的微型實驗,爾後更以驚人的建築形式挑戰了現代主義理性的教條。這些早期頗具實驗性、帶有批判和反抗色彩的建築觀念與作品,卻都是建築師們於年輕時期所提出的。無論這些論述在 21 世紀的當下能否適用,或僅被視為古董名詞、記錄在建築史長廊中,然而,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都傳達了每個世代年輕建築家們對於人類生活環境與空間觀念上的積極探索。
 
同樣地,期望為台灣年輕建築新銳建立集體發聲平台的第 1 屆「ADA 新銳建築獎」也在月前公佈初選名單,脫穎而出的 10 件作品分別散置於台北、台東、宜蘭、臺南、高雄等地區,其建築基地彼此也面臨相對迥異的環境議題。而這些新銳建築師們在面對城市、自然、身體感知等不同課題時,是透過何種建築語彙,去思考屬於他們的內在風景?也許是值得大家探索的。 
 
形體成為自然
 
本屆入選作品《野房子》與《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基地分別位於台東與宜蘭,《野房子》以穿透性的平面空間聯繫了基地「內山與海」的環境關係,強調水平延伸的大面積屋頂板,將居住者的視覺伸展至遙遠的地景,而看似冷靜的線條與質樸的材料更伴隨雨水、光線、海風與時間,緩慢地收纳進自然裡。
 
《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則對於宜蘭不斷興起的農舍提出新觀點。賴人碩、吳建志與黃頌文以純粹的環境觀察,處理置身於田野間的農舍空間,並運用板牆構造系統取代常見的柱樑結構,避免日後不斷地進行室內裝修,使其重返屬於農舍的空間特質。如同擔任本屆新銳建築獎初選評審之一的王俊雄所言:「它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個房子都是用板構造,不用因為有柱樑而一直做裝修,最後反倒變成假農舍,所以整棟房子都是平的,你看到他們提出對於宜蘭新農舍的宣言,是非常有價值的。」

左圖:王柏仁 《野房子》 
右圖:賴人碩、吳建志與黃頌文 《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
 
空間喚醒回憶
 
《喆霖公寓》與《陳桑民宿》2 件入選作品,則是年輕建築新銳傾聽屋主生活記憶後進而產生啟發,細膩地將盛滿回憶的老舊建築進行空間改造,並謹慎地避免丟失那些屬於屋主的回憶。《喆霖公寓》是一件位於城市街角的老舊建築改造案,建築師吳聲明試著提出當今都會地區更新議題的另一種再生觀點,並留下原有的主體結構以維持街道舒適的空間尺度,透過外牆、室內隔間以及管線的改善,延續屬於這座建築的城市記憶。
 
王俊雄也提到了另一件作品《陳桑民宿》吸引人的地方:「它是在一個非常擠的小基地裡頭,裡面還有一些老房子,趙元鴻運用台灣違章建築常用的輕構架技術,將這些房子大部分的空間留下來,先把一些不適當的部分敲除掉,再利用這些輕構架重新打造一個具有地方風味的建築。」《陳桑民宿》位於台南一處狹長基地上,而老屋改造恰巧也是近年台南頗為活絡的空間運動,在這件作品裡,建築師趙元鴻保留原有的紅磚牆、舊窗戶、家具等空間物件作為喚醒回憶的方式,並在配置上拉出院落空間、引入光線,將原本看似侷限的狹長基地轉換為重返空間記憶的場所。

左圖:吳聲明 《喆霖公寓》
右圖:趙元鴻 《陳桑民宿》
 
隱身另一座城
 
《天街樓景》、《先得月》、《收摺盒》與《空心磚計畫》等 4 件住宅作品,同樣都隱含了「城市私領域與公領域」之間的微妙關係。在台灣普遍重視商業集合住宅量產與銷售競爭的思維下,經常限縮了建築師在空間構想上的發揮,然而《天街樓景》與《先得月》這 2 件集合住宅作品,卻在都市中公、私領域模糊的空間介面,試圖找尋愜意生活的可能性。《天街樓景》將天井視為自然的容器,營造城市另一種觀看自然的垂直視角;《先得月》則是將集合住宅內易被忽略的公共動線空間,轉換成開放性的視覺主體,而非隱藏於厚牆之內,藉此塑造出人們生活交流或撫觸自然的場域。
 
《收摺盒》處理了集合住宅的公共設施空間,由公領域(街道)通往私領域(住宅)的路徑成為這件作品的想像主體,人們在其間透過移動的視覺經驗形成情緒的轉換,並將公共休閒空間視為事件發生的媒介。而另一件作為牙醫診所與住宅共同空間的作品《空心磚計畫》,則以清水模靜謐的質地作為空間基調,將空心磚的概念反映於對應城市環境的建築立面,看似結構性強烈的線性紋理是面對城市的第一道立面語言,同時形塑了室內另一種觀看城市的方式;另一道立面則是隱藏於空心磚冷靜線條之後的玻璃門窗與間隙空間,使得隔閡與穿透並呈、內與外的空間曖昧性質油然而生。然而,相對於這件作品在立面建築語言上的強烈呈現,王俊雄卻也提出了另一個觀點:「這件作品的重點並不是在立面,而是在於剖面,他把樓層中間切一刀後,將樓層錯開,所以這棟房子從一樓進來的時候只有一層半的高度,這是相當巧妙的動作,讓整個空間變得不呆板。」

左上:李文勝 《天街樓景》
右上:朱弘楠 《先得月》
左下:梁豫漳、蔡大仁與吳明杰 《收摺盒》
右下: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 《空心磚計畫》 
 
建築歸返純粹
 
《Plastic(Bag)Architecture》與《Anemone》這 2 件建築裝置作品,著重於「身體的空間知覺」及「物質的實作精神」,同時也是本屆入選作品中較具實驗性質的操作。《Plastic(Bag)Architecture》以個人身體所需的空間單元作為出發,運用容易取得的塑膠袋,加熱壓製成塑膠片作為材料的原型,建築於此成為可攜的、無固定基地的移動空間,創造了臨時性的身體場域,或者我們也可以將其視為身體表層的延伸。而《Anemone》則在空間裝置的表層傳達出「海葵」的觸感,試圖拉近觀者與作品的距離:連續性的曲面自基地擺脫水平空間的束縛,而柔軟材質所帶來的知覺感受,則成為空間本身最純粹的概念。


左圖:陳志昇 《Plastic(Bag)Architecture》
右圖:Oyler Wu Collaborative 建築事務所 《Anemone》


「在他們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很堅貞的關懷,才會促使他們去做這樣的事情,在這些案子裡面我們看到的是這件很令人感動的事。」對於王俊雄來說,「關懷」是這些年輕建築家最明顯的整體特質,不管是關懷環境、人們的需求或感受,他們都將這些概念透過建築的創作過程潛移默化。
 
「我記得我們上一次談年輕建築師這件事情大概在 15 年前,當時吳光庭老師在《建築師》雜誌做了一個特輯,選了 10 幾個建築師出來談這樣的事情。」王俊雄憶起了 1998 年時,台灣老字號的建築期刊《建築師》雜誌曾以「臺灣建築新生代」為題,介紹了國內近 20 組於 90 年代末期嶄露頭角、被視為新生代建築家的作品。「這幾年我們真的感覺到一股新的力量要衝出來,但是由於他們沒有社會資源,所以只能做一些很零星的表現,更沒辦法被聚合成一個力量。所以,這次舉辦新銳建築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能讓這些年輕人的力量透過這個平台做一個集體性的表現,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王俊雄也表達了他對年輕建築家的支持與期許。
 
距離那次國內年輕建築家集體宣言式的作品發表已經過了近 15 年的光景,整個世界也流轉到另一個新的世紀,「新生代」這個名詞換成了「新銳」,然而,國內當代的建築新銳即便聲音仍然微弱,但各自靠著分散、游擊式的步伐進行微小的建築實踐,這或許可能是下一次建築宣言萌芽的起點。

編輯/黃伊筠

 

 


 

2012.10.30
MOT/TIMES線上誌

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rial=344&type=1

 

第 1 屆「ADA 新銳建築獎」(ADA Awards for Emerging Architect)初選名單,於 10 月 19 日揭曉,在荷蘭 MVRDV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Winy Maas、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龔書章、建築師金光裕以及藝術家胡朝聖 5 位評審連續 2 天的討論審查後,終於從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一共 41 組、54 件的參賽作品中,選出最後 10 件入圍作品,並將於 12 月進行決選。而 MOT / TIMES 編輯群也特別採訪到評審之一的王俊雄,請他談談這次參賽的作品以及對新銳建築師們的期許。

不管設計或理念,「感動」與否最重要

這次參賽名單內容包羅萬象,除了商業建案,還包括老屋改造以及建築裝置;而參賽者有在建築界闖蕩多年的中生代老將,也有年僅 20 多歲、才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新銳設計師。雖然如此,評審之一的王俊雄卻表示,不管是哪種建築形式,這次的評選機制主要從「感官層次」與「物理層次」這 2 個層面審查。

「感官層次」是假設人們身處在這樣的環境或氛圍中,是否會由衷升起愉悅感、甚至覺得感動;當評審內心深受感動後,才會仔細地根據作品的平面圖與剖面圖兩相對應,審視其中的空間組織,也就是所謂的「物理層次」。「就跟我們讀到一篇很棒的文章一樣,剛開始閱讀起來很平順,彷彿跟作者本身沒有距離;但當你第二次重新再讀一遍時,你就會發現其中的肌理,以及作者想藉這篇文章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訊息。」王俊雄用淺顯易懂的例子來解釋這次評選的方針。

有限的創作空間尋求最大的靈感發揮

王俊雄也特別提到朱弘楠《先得月》以及趙元鴻《陳桑民宿》這 2 件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朱弘楠雖然一直以來接案子大多數來自建設公司,只能在體制化的狹小空間去創作,但他卻力求創新,好比說利用開放的梯塔與空橋,使人們在移動時因著空間高度的變換,欣賞不同的景致;寬而淺的複層單元,再搭配大尺度的地面庭園以及空中的露台與陽台,企圖在垂直向度中發展出 3 種不同類型的生活面貌,讓居住在裡面的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最獨一無二的景色。




作品名稱|先得月
設 計 者|朱弘楠

 

同樣屬於非體制性發揮空間的台南《陳桑民宿》則是一件老屋改造的案例。怎麼說是非體制性空間呢?因為該案建築基地相當擁擠,不僅連接巷道面寬只有 1公尺,就連巷道也不過 3 公尺寬而已,不管拆除或營建作業都相當困難,但趙元鴻善用空間與巧思,將大部份的老屋主體保留,僅拆除諸如頹圮的舊屋瓦與桁架等不適當的部分,接著再利用輕溝架的技術,重新構築出符合台南舊城區文化氣息的新屋樣貌。




王俊雄認為,雖然這 2 位建築師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工作,前者是身處商業體制,後者則是面臨有限的建築基地,但他們仍然不斷尋求自由創作的最大可能性,而這也是評審們所讚賞的。
 

建築師應具有的人道關懷
 
也許,這些參賽的新銳建築師在創作的成熟度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然而王俊雄卻說,不論是成熟度或平衡點,都並非這次新銳建築獎討論的主軸,「有些相當成熟的案子為什麼會落選?正是因為太成熟,處理上太過圓滑世故了,假如設計上都沒有新意,未來怎麼有更多的可能發展潛力呢?」王俊雄向我們這樣解釋道。

王俊雄也談及由賴人碩、吳建志和黃頌文所設計的《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這個案例,雖然這棟增建農舍外觀並不出眾,但其背後設計的理念與精神卻值得嘉許。由於宜蘭越來越多「假農舍真豪宅」的出現(光是 2010 年就有 3500 戶),姑且不論背後動機為何,但美輪美奐的豪宅和當地的水稻田、養鴨風情、遠山環繞等風光景緻實在難以協調,因此這個增建案保留農舍應有的模樣,讓它和農田和諧地融為一體;再加上設計師們不進行任何室內裝修,僅採用「板牆構造」(牆體35cm厚,樓板25 cm厚),並保留原結構樓板淨高,以利通風,不僅試圖製造「另類永續」結構系統,甚至希望以建築師的身分提出「宜蘭新農舍宣言」,對當地環境付出應有的人道關懷。



作品名稱|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

設 計 者|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不過,不論最後是誰能脫穎而出拿到首獎與創意特別獎,就像王俊雄所說的:「我相信他們都已經準備好邁向成熟的道路,也看到他們未來的發展可能。」而他也期待藉由「新銳建築獎」這個培力的平台,讓台灣整體社會重視新銳建築師的創意與設計能量,就好像日本願意給藤本壯介發揮的空間一樣,正因為他們相信年輕設計師擁有無限的潛能,每一次的出發都將跳得更高、跑得更遠!台灣,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編輯撰文/黃伊筠

 

 

 


 

2012.10.29
欣傳媒

 

http://community.xinmedia.com/architecture/post/13294/52447

 

新銳建築獎/「ADA新銳建築獎」新秀新態度

 


欣傳媒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在2012年首次舉辦,8月1日起正式公開徵件 9月30日截止,10月19日公布初選入圍作品名單的「ADA新銳建築獎」,今年參加角逐的作品共計54件,李彥良認為,其實與他們最初預期的迴響尚有些距離。初期,所有策動這次比賽的成員在討論時,即設想到青年建築師有機會落實概念與想法的機會得來不易,所以,已將年齡層由一般國際比賽界定的40歲放寬為45歲,不過,想必因為這次比賽是初次舉辦,應當有幾許作品或建築人依舊採保守的觀察態度。有意思的是,這次不管是來參與的案例,或者經過初選後入圍的10件作品,皆以非常平均的分布,不管是建案類型、老屋更新(如大山建築&大山空間設計的陳桑民宿),甚至是概念性的裝置,如陳志昇的垃圾袋的避難空間…都有不同面象的作品露出,這一點,確是讓人感到欣喜的現象。

 
不過,有鑒於一座好建築的生成未必是短時間就可以促成的。所以,建築世代會的會長陳樂維與副會長李彥良都同樣體認到,這會讓這個獎項在後續下屆的舉辦上,需要一定的時間再醞釀,所以,初步會預計採二到三年辦一屆的方式。

 
而來台多次且同時也是這次比賽評審之一的荷蘭建築團隊MVRDV則是針對理性分析方法,尤其在關於都市密度與公共領域的議題上持續關注…,這樣持續的脈絡一旦路徑清楚,當案源前來接洽之際,植如其中的將會是清晰可見的理念再加上少部分根據業主的需要作出調整,而不是目前台灣現況所看到,多數為了符合業主需要之後,少量加入些許創意,且讓創意淪為華美裝飾物的作法,這一點,很是可惜,同時也是讓台灣作品很難在國際間造成力量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他還提醒到,在他的觀察中,其實國際上在設計建築領域有所成就者,往往積極進取的念頭跟執行力都是那麼樣強烈,甚至強烈到任何一個可以嘗試的機會都會去爭取且把握地,這一點,他在台灣青年一代看到的反而更多是因為自己作了好作品但不被看到而產生的負面能量,即便舉辦「ADA新銳建築獎」一部分的用意即是想要讓這些落址在台灣各地的好作品可以藉此被挖掘出來,不過,他還是不免提醒,基本上態度的篤定、積極且正面,其實是這條專業道途可否走得長久的重要關鍵,對於這點,透過世代會推動建築獎希望可以被點出,也希望在後續每一次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國外建築師與設計師來台時,可以透過與URS21中山創意基地的青年建築與設計者對談或工作營,造成更多良性互動且正面的影響力。 

對此,李彥良更進一步的提到,如果世代會的成員們,以企業之姿都有共識也願意將資源與好的創意跟建築者合作的話,政府公部門未嘗不能以實務的方式,成為支撐好創意跟好建築的強有力靠山。像是每年邀及國際買家的電腦展或其他世貿展覽,如果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國內展場團隊加入佈展,相信造成國際視聽的影響力就會出來,更直接的,仿造日本或韓國政府對於企業採納國內設計的比例堅持,這些都是淺而易見,且絕對可行、具影響力的好方法。 

 


 

2012.10.29
欣傳媒

http://community.xinmedia.com/architecture/post/13294/52449

  

新銳建築獎/閉門評選的背後! 初選紀實節錄

 

欣傳媒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台灣首次針對青年建築師所舉辦的「ADA新銳建築獎」已於10月19日公布入選10件作品的初選名單,有哪些作品特別讓人印象深刻呢?


參與其中,親身經歷閉門評選過程的副會長李彥良說,因為這次全部參與的54件作品中,各自有著建案、老屋再造、建築概念的提出,廣泛且平均分布的面向,評選中,尤其以扣合這幾年台灣老屋更新議題的陳桑民宿一案,以及概念先行的裝置提案-垃圾袋的避難空間,這兩個案因為與社會脈動緊密扣合跟創意性,分別得到評審諸多討論。



 

其中,陳桑民宿一案,由大山空間設計團隊利用舊紅磚、舊木樑等記憶裡的老素材,加上現代材質,同時扭轉老屋原本的軸線,改造後的房屋形式變得更能呼應區域的紋理,整體作品透過建築形式、材料、歷史空間的記憶及都市紋理,作出了完整回應台南建築性格的表現,也為最近社會上吵得沸沸揚揚的都市更新議題,提出了除了整個打掉重建之外,不同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由淡江大學畢業的建築系學生陳志昇,則以生活裡常見且往往隨手可得、用完即丟的素材-塑膠袋,利用系統化的概念,將之分類、建立系統,將一般厚度為0.025mm的HDPE塑膠袋加熱壓製成0.15mm、0.20mm、0.25mm三種厚度的塑膠片。依設計需求再將其加熱型塑成為單元構件,最終將個單元構建組合成為結構體,可以提供使用者不同需求,達成遮陽避雨暫時性場所,這也是提出不同以往人們以為用鋼筋水泥蓋房子之外的另外一種嶄新的可能,這件作品還曾在2012實構築展覽中展出。
 


 

且正因為這一個案子的概念性強過於實務性許多,所以評審希望透過將它在「ADA新銳建築獎」的提出,讓這個概念因為受到鼓舞跟激勵,有可能從一個學生時代的概念想法,進一步成為設計者願意持續專注研究的主軸,造成後續效應的影響力。

 

 


 

2012.10.19
ADA 新銳建築獎 官方網站

http://www.adaawards.org.tw/awards_member.html

  

第一屆 ADA新銳建築獎 初選入圍名單公佈

第一屆ADA新銳建築獎初選結果出爐!
本次報名參賽者分別來自台灣、香港及美國等地共41組,經過評審2日熱烈的討論及審查後,終於從54件作品中選出10件入圍作品,將於12月進入下一階段決選,再次恭喜各位入圍者! 作品詳細資料,將於近期整理完成後,更新到官網上。

 

初選入圍名單 
天街樓景/李文勝
喆霖公寓/吳聲明
Plastic(Bag)Architecture/陳志昇
先得月/朱弘楠)
收摺盒/禾磊建築-梁豫漳+蔡大仁+吳明杰
三星大義路農舍增建工程/賴人碩+吳建志+黃頌文
空心磚計畫/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
Pacific Ocean野房子/王柏仁
Anemone / Oyler Wu Collaborative
陳桑民宿/大山空間設計 趙元鴻

  


 

2012.8.30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楊恩達老師

 

2012 ADA新銳建築獎 系列報導

 

http://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8&t=240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