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能在世界大戰戰敗後迅速站起來
在文章中點出了五個主要原因

而這些原因主要都是在談"品質"

為什麼德國的工藝、技術工的水準如此高
其工人的時薪甚至比起其他歐美國家更高
德國擁抱品質與工藝
拉高和對手的距離
只為了做最好的東西
在這之前,首重"產業升級"
政府政策逼迫企業進步,打下未來五十年的國際競爭力
主攻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往趨勢前進 


文中說明,當然德國知道他們拼的是"質",而不是"量"
為了品質,量的犧牲是必然的
就是有這樣的精神
戰後半個世紀之後
德國展現了令人稱羨的環境與技術......

在台灣
國光石化的紛擾終於在100年4月22日落幕
看似環保阻礙產業
但政府早該引導產業升級
不要盡做這些高污染的產業
等到封殺了國光的時候,再擔心產業空洞
政府早該把我們未來二十年的產業和環保政策做好....... 

這篇文章給我很多啟示;

現階段
我們可以慢慢盡力把事情做好 
雖然很多東西的品質,因為整體預算仍有待提升
但當我們慢慢把"質"做出來
就可以慢慢減少"量"的案子
希望最後,大山可以只做想做的事情...... :)

不過這真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我們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與進步@@ 

 

-----------------------------------------

[本文只是摘錄,全文請參閱商業週刊第1222期]

德國奇蹟
撰文者:賀先蕙、楊少強
過去,它是「歐洲病夫」,經濟成長率全歐最低、長期失業率最嚴重。現在,它繁榮而均富,在G7中,經濟成長率最高、貿易順差最高,預算赤字占GDP比最低、貧富差距最小。德國,如何走出自己的第三條路?


▲商業周刊 第1222期
絡繹不絕的船隻進出著,近十層樓高的起重機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碼頭上,上上下下的裝卸著貨櫃,電動車則忙碌的穿梭在各個倉庫。


這裡,是德國出口暢旺的縮影。儘管歐元升值,德國出口絲毫不受影響,去年逆勢增加一九.四%,光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就勁揚四五%。這個面積比中國一個省還小,人口僅八千二百萬的國家,總出口金額在七大工業國中居第二,直逼美國。 


出口強勁,也帶動經濟快速成長,去年德國經濟成長率達三‧六%,是七大工業國第一名,今年預估將蟬聯寶座;連動到股市,由四月十五日推算,過去一年股市大漲一四‧一%,漲幅也領先各工業國。在富人國度中,德國經濟拿下第一名榮耀,「德國克服歷史障礙,蛻變成歐洲發電機。」美國《彭博商業週刊》驚嘆! 


但回顧十年前,德國卻被《經濟學人》嘲笑為「歐洲病夫」,當時,德國經濟成長率僅一‧五%、失業率卻高達一○‧七%。同一時間,英國、愛爾蘭等國則全力擁抱高成長的金融業,嘲笑德國像個「不知變通的老伯伯」,死抱社會主義,跟不上時代潮流。 


然而一場金融海嘯,讓局面一百八十度大逆轉。高度操作金融槓桿的先進國家現出原形,美國是海嘯的罪魁禍首,英國則成為「新歐洲病夫」,「歐豬四國」(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更引爆歐債危機,唯德國一枝獨秀。 


德國,一躍成為歐洲政經領袖,歐盟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它為馬首是瞻。成長,不是德國令人驚嘆的唯一原因;讓全民「有感成長」,才是「新德國經濟奇蹟」的關鍵。過去九年,德國人變有錢了,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幅度達一九%,但貧富差距卻沒有顯著擴大。德國的失業率也從一二‧九%高點,一路降至去年的七‧一%。 


高經濟成長、低失業率、貧富差縮小,「德式成長」成為全球新典範。 


關鍵一:實業強權硬底子
選擇強勢貨幣,逼迫企業升級


德國因發展實業得來的強權,來自於勇敢面對競爭,打下的工業硬底子。德國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在七大工業國裡是最高的,占二七‧九%,遠高於英國一一%。但德國的製造業,並非是讓工人「流血流汗」式的苦力製造業,而是具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 


但其實在一九四○年前,德國的商品與「粗製濫造」四字畫上等號,甚至在二戰剛結束時,英國人特別要求德國商品一定要印上「德國製造」,以和英國自身製造的商品區隔。這個恥辱到了今天完全改觀,如今「德國製造」已是高品質的同義詞,原因如法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分析,德國選擇「強勢貨幣」,逼迫自己提升生產力。 


利用貨幣貶值手法,讓出口品價格較低,這是台灣等亞洲國家長久以來的外銷策略。但如阿爾貝說:「貨幣貶值是一帖大麻止痛的『藥方』,病人從此逃避自己的真正弱點。」 


德國一開始就選擇強勢貨幣,直到一九九九年歐元問世之前,馬克始終是歐洲最強勢的貨幣,這逼得德國企業必須加強研發,走高端路線,以確保最高品質。…(德國從歐洲病夫翻身,五大關鍵讓全民「有感成長」!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222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