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文
聯想到國內政客
總是以如此販賣仇恨矛盾的方式
取得民眾支持
心裡總感到不妥


-----------------------------------------
種族歧視引禍端》野心家 販賣種族仇恨
【2006/06/02 民生報】

【文/朱錦華】

恨是最強的凝聚劑。我們如果愛一個人,一般不會跟別人分享;甚至會敵視競爭者。但我們恨一個對象時,總是尋求同仇敵愾的伙伴。」

這是美國碼頭工人哲學家賀佛爾(Eric Hof-fer),在代表作「狂熱分子」裡的警語。「狂熱分子」(The True Believer )曾被譽為「群眾運動的聖經」;賀佛爾以處處警語的寫作方式,對希特勒和法西斯主義有鞭辟入裡,發人深省的分析。

賀佛爾說得好:「群眾運動不需要有上帝,卻不能不信相有魔鬼。」販賣仇恨是最划算的勾當。愛一個人可能讓你傾家蕩產;但恨一個族群,卻可以讓你成群結黨,趕盡殺絕。這種偏激心理也給了有野心的恨世者可乘之機。

希特勒能夠在歐洲捲起翻天巨浪,起因在他擅長操縱民粹,散布仇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辱、經濟破產的德國,找到了一個「理想的魔鬼」:猶太人。

希特勒製造仇恨的手法是高明的。仇恨的對象主要有二。一是視為競爭對手的國族(如英、法或德、法之間的世仇)。二是針對懷恨已久,「非我族類」的國內少數族群。希特勒為兩者做了很好的連結,把支持猶太人的英、美、法等國,統統打成「魔鬼一族」。

希特勒掀起的「大浩劫」,最後讓德國也落入萬劫不復境地。但是仇恨的心魔不死,希特勒陰魂就永遠不散。六十年過去了,他的徒子徒孫「光頭黨」,目前依然像魅影一樣詛咒著歐洲。

文化總有衝擊,經濟景氣總有起落。每逢「時機歹歹」,歐洲的極右派政客就會冒出,企圖奪權造勢,讓希特勒借屍還魂。

只不過時代變了樣,仇恨的對象,已不限於猶太人;而是廣泛「包容」非洲、亞洲與阿拉伯的移民。帝國主義者早已忘記當初他們劫掠殖地時的巧取豪奪,只記得現在這些「白人的負擔」不斷湧入歐洲,佔他們的土地,奪他們的工作機會,弄髒弄醜他們的環境。

多年來,歐洲白人刻意漠視這個問題的潛伏危機。但紙包不住火,近年爆發的連串事件,讓他們已無法再視而不見。

2002年的法國總統大選,最先現出端倪。向來被視為丑角,反猶、仇外的極右派領袖勒彭,竟然在第一輪投票中幹掉曾任總理、社會黨的候選人喬斯潘。這時候大家才赫然發現「代誌大條」。

去年秋天,巴黎郊區爆發長達近一個月的非洲裔青少年縱火騷亂,至今餘燼未熄。不久前,比利時發生青少年濫殺外來移民的槍擊事件,驚震全國。

從歐洲到歐盟,本是一個理想的「美麗新世界」。但如果只是一個不能融合其他膚色、宗教和族群的「白色共和國」,又怎能尋求萬世之太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desi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